孩子越大, 就越“不喜欢”去姥姥家? 4个原因很现实, 你别错怪了
邻居宝妈在楼下跟我聊起儿子,忍不住叹气:
“你说现在的小孩咋回事?小时候一说去姥姥家,高兴得屁颠屁颠的。现在一听说要去姥姥家,眼皮都懒得抬。
还动不动就说‘想休息、不想去’……
哎,这孩子是不是越长大越没良心了?”
这事儿,说实话,不止邻居一个人碰到。我身边的家长们,很多都跟我吐槽过:
“以前一进姥姥家,孩子就高兴得手舞足蹈。现在光说去,就跟要送他去受罪似的。”
“孩子大了,不爱去外婆家,不管怎么说都不想动弹。”
“我妈都七十了,盼着外孙来看她,可孩子越来越躲。”
为啥孩子越大,就越“不喜欢”去姥姥家?
4个原因很现实,你别错怪了。
一:孩子的兴趣变了
还记得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吗?
一提去姥姥家,马上眼睛放光:那有零食、有玩具、有电视、还能玩到不想回家。
但孩子慢慢长大,他的世界变了。
现在的孩子,从小学就有手机、平板,有网络、有短视频、有同学圈。
姥姥家虽然还有些亲切感,但没得玩、也没人陪。
对孩子来说,“去姥姥家”这个事儿,已经不再是一个“令人兴奋的事”,反而可能是种“不好玩”的事儿。
现实就是这么扎心——孩子的生活越来越精彩,姥姥家的世界却越来越“静”。
我们小时候,长大一点,也不喜欢被带去亲戚家串门,现在轮到孩子了。
所以说,并不是孩子不喜欢姥姥了,而是他长大了。
二:跟姥姥聊不到一块
姥姥带娃,她就是全世界最宠娃那个人。
孩子闯了祸,她帮忙说话;孩子哭了,她第一个心疼。
可等孩子大了,姥姥的关心方式也跟着变了。
变成什么样呢?变成唠叨。
“怎么又瘦了?是不是没吃饭?”
“这次考试考多少?怎么才这么点呢?”
“都几点了还不起床,天天玩手机眼睛不瞎才怪。”
这些话,站在姥姥角度,是心疼、是操心。但在孩子耳朵里,就是“压力”,就是“批评”。
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,自尊心特别强,对外界的评价极其敏感。
你说一次,他可能下次就不来了。
我身边一个男孩,就直接跟妈妈说:“你让我去姥姥家可以,但别让她一直问东问西,我不想听。”
孩子长大后,不再是那个没脸每皮的小朋友,他需要有自己的空间。
而姥姥,还没适应这个变化。
三:家长“逼得越紧”,孩子“跑得越远”
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场景:
“你外婆都几个月没见你了,你怎么这么没良心?”
“这次必须去,别跟我废话。”
“你要是再这么不去,以后别指望她给你留东西。”
本来孩子可能只是懒、没兴趣,但听到这些话,情绪就上来了:
“我本来不想去,你还骂我,那我更不想去了。”
亲情最怕的一件事就是:被强行安排,变成任务。
说到底,孩子大了,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“说去哪就跟去哪”的小屁孩了。
他有自己的选择,有自己的感觉。
如果我们一味用“孝顺”“情分”“良心”去压他,只会起反效果。
与其一遍遍催,不如创造一些轻松的机会。
比如全家一起吃顿饭,或带孩子一起去买点水果,再顺路去姥姥家看看,减少“形式感”和“被安排感”。
四:孩子有了自己的圈子
很多妈妈发现:以前一放假,孩子就嚷嚷着“去哪玩”;现在放假,一说出门,他就说“有事、约了同学、有作业”。
倒不是他真有多忙,而是他有了自己的“小世界”。
小时候,妈妈、姥姥就是孩子的全世界。
但现在,朋友、网络、社交、游戏、兴趣班……成了他的最感兴趣的事情。
姥姥家在孩子心里,不再是“新鲜”的地方,而变成了一个“没意思”的地方。
去一趟姥姥家,意味着:
不能像在家一样自在;
不能和朋友玩;
还可能被“盘问”。
你说他怎么会不抗拒?
而且孩子年纪越大,越需要自主感。
他会更想待在让自己舒服的地方,而不是让他不自在、不感兴趣的地方。
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,并不等于不爱姥姥了。
只是他们长大了,有了自己的节奏、自己的圈子,情感的表达也变得更隐晦了。
我们做家长的,也无需勉强。只需知道,他心里,还装着姥姥就行了。